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资讯

赢疾为什么叫樗里疾(赢驷的家族)

发布时间: 2023-01-06 11:30

父亲 嬴渠梁 秦孝公

平辈 兄弟 嬴疾 樗里疾

嬴华 公子华

妻妾 魏氏 惠文后

芈八子 宣太后

子辈 儿子 嬴壮 公子壮,庶长子

嬴雍 公子雍,庶子

嬴荡 秦武王

嬴稷 秦昭襄王

嬴通 蜀侯

嬴恽 蜀侯

嬴悝 高陵君

提问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想必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秦昭襄王被宣太后“架空”了近四十年都没有夺权,为什么来了一个手里没有一兵一卒的范雎,秦昭襄王就成功驱逐了“四贵”、逼得宣太后“退休”?难道范雎有魔法不成?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宣太后虽然把握着秦国的权柄,却没有彻底架空秦昭襄王。为什么这么说呢?宣太后当众开车、讲荤段子的事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宣太后为什么要当众开车、讲荤段子?是因为楚国攻韩,韩国向秦国求救,宣太后不愿发兵救韩,这才有了前面说到的那件事。荤段子不过就是宣太后搪塞韩使的一个理由而已。

这并不是小编要说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在后面。在宣太后拒绝出兵救韩之后,左丞相甘茂找到了秦昭襄王并陈述了主张救韩的理据,秦昭襄王认为甘茂说得有理,于是跨过宣太后直接向韩国派出了援兵。那么,问题就来了,兵权历来是帝王家最为敏感的问题,宣太后如果真的架空了秦昭襄王,不经过宣太后秦昭襄王哪里有兵可派?换言之,秦昭襄王不仅没有被彻底架空,甚至手里还拥有调兵的权力!至少宣太后无法阻止秦昭襄王调兵。所以说,秦昭襄王并不是傀儡,他手里还是有实权的。宣太后之所以能够把握权柄,并不是因为架空了秦昭襄王,而是秦昭襄王短期内离不开宣太后,母子之间更像是合作关系。宣太后充其量就是掣肘王权,而不是代行王权!

秦国的权力配比

在秦昭襄王在位的前四十年里,宣太后虽然凭借着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穰侯魏冉手里的兵权牢牢握住了权柄。但是,魏冉为首的所谓“四贵”并不是一家独大。彼时秦国的世家大族虽然受到了秦惠文王的压制略显疲态,但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同时,秦宗室本身也并不像后来秦始皇时期那么不堪,秦昭襄王即位当年,他的叔叔严君樗里疾就出任了丞相一职,主理朝政、与穰侯魏冉分庭抗礼。在樗里疾去世之后,虽然秦宗室没有再出现这样的强势人物,但依然是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很显然,这两支政治力量都站在了秦昭襄王身后,因为只有秦昭襄王在位他们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除此之外,秦国还有众多掌权的客卿存在,如前面提到的左丞相甘茂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些人是秦国的客卿而不是宣太后的客卿,他们只对秦国、对秦王负责,秦昭襄王没有和宣太后翻脸,他们自然会听宣太后的。可一旦秦昭襄王与宣太后唱起了对台,他们还会继续听宣太后的吆喝吗?恐怕未必!毕竟秦国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和出路,他们之所以投效秦国正是因为秦国、秦王会给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舞台,不是吗?他们不是宣太后的私党。因为宣太后掌权并没有彻底架空秦昭襄王,也没有侵害到这些人的切身利益,这些人自然选择了沉默。可一旦宣太后与秦昭襄王之间发生争斗,他们只可能倒向秦昭襄王。

宣太后和“四贵”内部的矛盾

宣太后和“四贵”看似一体,但实际上也是有矛盾的,至少宣太后对自己那位弟弟穰侯魏冉并不是绝对信任。因此,穰侯魏冉虽然权倾天下,却始终无法绕开宣太后。换言之,宣太后虽然利用穰侯魏冉掌权,对魏冉却也是有所防备的,难道她不怕魏冉“喧宾夺主”、生出野心吗?到时候她算什么?长公主吗?宣太后之所以拉出另一位弟弟华阳君辛戎,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牵制穰侯魏冉,不是吗?

再就是剩下的那“两贵”了,他们首先是秦惠文王的儿子,其次才是宣太后的儿子!换言之,他们首先是秦国的公子,其次才是“四贵”之一,宣太后掣肘秦昭襄王对他们有利,他们必然支持。可一旦宣太后或魏冉想要彻底架空、甚至拿下秦昭襄王“改朝换代”,恐怕他们第一个就会翻脸!

综合以上两点,宣太后和“四贵”在秦国的权力天平上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只是暂时居于强势地位而已。同时,其内部本身也存在矛盾,宣太后为了防止穰侯魏冉做大,必须对儿子秦昭襄王有所倾斜,给秦昭襄王释放放权是必须的。因此,秦昭襄王的王权虽然遭到了宣太后的掣肘,但是秦国几股政治势力其实是处于一种微妙平衡之中的,宣太后无法、也不能架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短期内也找不出让宣太后“退休”交权的理由,只能维持现状。

“搅屎棍子”范雎的出现

因为秦昭襄王是理所当然的秦王,宣太后也未能彻底架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手里是握有相当实权的。经过四十年的积蓄,实际上秦昭襄王的势力早已今非昔比,未见得就真的斗不过宣太后。最大的问题是,朝堂之上一直处于微妙的权力平衡之中,既得利益者们没有谁愿意刻意去打破这种权力平衡,秦昭襄王缺乏一个发难的理由。

就在这时候,范雎出现了,在夺权的问题上,范雎更多地是充当了“搅屎棍子”,是他搅开了秦国朝堂上的这一汪死水!范雎的行为无疑是向秦国朝野传递出了浓烈的政治信号,秦昭襄王不满宣太后掌权,想要夺权了。站队在所难免,为了未来的利益,秦宗室、世家大族、客卿几乎都有意无意倒向了秦昭襄王,剩下的就只有穰侯魏冉为首的“四贵”了。

宣太后的态度

这个时候,宣太后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她的态度很可能会影响事态的走向。如果宣太后联合魏冉发动军事,秦国内乱几乎是必然的。可问题是,一旦穰侯魏冉走上了之路,成功之后他会不会借势自己上位?到时候,宣太后已经失去了任何制约穰侯魏冉的本钱,只能任由魏冉摆布,不是吗?宣太后根本吃不准。在权衡利弊之后,宣太后最终决定倒向儿子以换取安稳的晚年。

秦昭襄王是自己的亲儿子,兄弟再亲也亲不过儿子,秦昭襄王掌权,宣太后依然是秦国的太后。如果贸然发动军事,穰侯魏冉一旦失控、趁机夺权上位,到时候宣太后算什么?长公主吗?这还是最好的结局,如果秦国陷入内乱,他国有机可乘、灭掉秦国,宣太后到头来很可能鸡飞蛋打,什么也捞不着!换了谁在宣太后的位置上恐怕都会作出这样的抉择。既然儿子要权,给他就是了……

在宣太后倒向秦昭襄王之后,形势基本上已经非常明朗了,穰侯魏冉独木难支,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剩下的“三贵”更加无力回天,同样只能老老实实回归封地。当然,秦昭襄王对“四贵”的处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自始至终秦昭襄王都没有拿“四贵”开刀,只是让他们回归封地,在没有性命之忧、荣华富贵也得以保留的前提下,“四贵”根本没有铤而走险的必要。就这样,秦昭襄王轻轻松松、兵不血刃便收回了所有权力。看似“儿戏”,实际上还是秦国朝堂之上各派政治势力相互角逐的结果。如果秦昭襄王从一开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傀儡,恐怕来一万个范雎也无济于事!

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的丞相有樗里疾、甘茂、魏冉、范雎、蔡泽。

1、樗里疾

樗里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严君疾,嬴姓,赵氏,名疾,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

能说会道,足智多谋,绰号“智囊”,擅长外交、军事。辅佐秦惠文王,拜为右更,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汉中,攻城略地,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

秦武王即位后,驱逐张仪和魏章,任命战功卓著的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推动大规模对外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打下坚实根基。

秦昭襄王元年,拜为丞相,主持朝政和宗族事务。七年(前300年),去世,葬于渭水南岸章台之东,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著有作品《青鸟经》,传于世。

2、甘茂

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

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3、魏冉

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

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

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

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但秦国这一连横策略没有成功,被苏秦的合纵破坏。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南),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于他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构成了严重威胁。

公元前266年,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卒于陶邑,葬于此地。

4、范雎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

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

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

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5、蔡泽

蔡泽,生卒不详,战国燕国纲成(今河北万全)人,善辩多智,游说诸侯。蔡泽在走投无路入秦,经范雎推荐,被秦昭王任为相.随后在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任职。

惠文王之后,献计秦昭王杀信陵君、灭东周,几个月后,因被人攻击,害怕被杀,辞掉相位,封纲成君。

居留秦国十多年,秦始皇时,曾出使燕国,号为纲成君。在哲学上,倾向于道家,着重发挥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

赢华和赢疾都是赢驷的亲兄弟。

1、嬴华

公子华,即赢华。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之弟。赢华善武,为秦惠文王时秦国大将。秦楚大战,赢华为回救咸阳,突围,力战而死。史料上对此记载较少。

2、赢疾

赢疾(?―前300年),又称樗里疾、樗里子、严君疾,嬴姓,赵氏,名疾,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

能说会道,足智多谋,绰号“智囊”,擅长外交、军事。辅佐秦惠文王,拜为右更,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汉中,攻城略地,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

秦武王即位后,驱逐张仪和魏章,任命战功卓著的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推动大规模对外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打下坚实根基。

秦昭襄王元年,拜为丞相,主持朝政和宗族事务。七年(前300年),去世,葬于渭水南岸章台之东,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著有作品《青鸟经》,传于世。

樗里疾跟嬴华皆为秦惠文王嬴泗的异母兄弟,他们的父亲都是秦孝公,只有嬴泗是秦孝公的嫡长子,故而嬴泗继承大统成为秦惠文王。春秋战国时期,民众姓名的明文叫法与之后秦汉时期并不一样。前秦时期,姓氏的传承比较复杂,在那个时代姓与氏是有区分的,姓早氏晚,姓贵氏贱。

樗里疾与赢疾是否同为一人

樗里疾与嬴疾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嬴疾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封地为樗里,号樗里子,结合他的名字因而被称为樗里疾。

这类名字与封地相结合的叫法在战国时期很是普遍,民众姓名的明文叫法与之后秦汉时期并不一样。前秦时期,姓氏的传承比较复杂,在那个时代姓与氏是有区分的,姓早氏晚,姓贵氏贱。一般来说,姓用于官家,或者家族中居正统位置的一支,直接传承祖上姓氏,而氏则用于旁支庶出,不能再以姓命名,而是引用居住地名、国号、官职名、职业名等代替原有姓。更低等级的奴隶既没有姓也没有氏。但在秦汉之后,这种制度逐渐减弱,如今的姓是传统姓氏制度简化而来。

照此看来,嬴疾虽出身于秦国宗室,但仍属庶出,因而在受封封地后,改姓为樗里,单名一个疾字,由此证明嬴疾与樗里疾是同一个人。

然而同样的例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比比皆是,大多数人的姓名都来自于地名,因而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名字都有,甚至一个人拥有众多的名字。例如众所周知的商鞅就有好几个名字,商鞅是魏国公族后代,为成年前原名为公孙鞅,成年后以国号为名称为卫鞅,之后又奉命与秦国,任职商君,故而改名为商鞅。但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公孙鞅、卫鞅,还是商鞅,指的都是同一个人。

Top